走笔黄花塬记录了崇信黄花这片热土上的

白癜风介绍 http://www.wxlianghong.com/

龙泉读者采风行——走笔黄花塬

龙泉读者采风组成员:

于忠明吴勇罗六元张改过于金玉

执笔:于忠明

年的7月5日上午,我们一行五人,到黄花塬村采风,寻觅当地菩提神树和当年“三位小英雄”的踪迹。这里,有神奇的土地,这里,有英雄的人们。

一、一棵神奇的树木

菩提树是神树,小英雄的家门口就有一棵。

坐在车上,大家一起谈起了了黄花塬上这颗大西北独一无二的神树的有关知识。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中国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写了一首关于菩提树的诗,流传甚广。““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后世许多人都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菩提树,其实是人们误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慧能所写的“菩提本无树”这一诗句,是从佛家理论“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已。

由此可知,菩提树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天七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修道时,菩提树神便以树叶为释迦佛挡风遮雨,保护他安心修道。菩提树神被认为是佛教最早的护法神。在佛寺里,她的形象特点是两手拿一树枝,打扮成年轻妇女的样子。菩提树本名毕钵罗树,这种树为常绿乔木,叶子呈卵形,茎干黄白色,花隐于花托中,树籽可作念珠。由于它是佛教圣树,东南亚佛教国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绕树礼拜,沿习成俗。

我们一行五人,虽然都是无神论者,但是却被你一言我一语的讲述带入到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带着这样崇拜的心情,按照路标的指示,车子开进了黄花塬村的老村沟边停了下来。

菩提树在沟边。

最先看到的是一座一间大小的关帝庙,周围芳草萋萋,仿佛是一张绿毯。我就想起刚才在车上老吴的一段话来:“……修行的人要保证在寺庙的范围内至少有一棵菩提树。他们认为,在日出之前,贫困的阴影笼罩着菩提树,但在日出之后,就由拉克希米女神接管了。因此,在日出前是禁止对菩提树祈祷的。在他们的眼里,砍伐或毁坏菩提树就等同于谋杀了一个婆罗门……”我弄不明白,不知道是这里的关帝庙旺盛的香火在前,还是这颗我还没有见到的菩提神树在前?但至少目前,它们是相得益彰的。慕名看树的游客少不得在关帝庙前点火上香,打拱作揖,顶礼膜拜。即使不进香焚表,也会好奇的投来仰慕的目光。毕竟,关羽是横贯儒、道、佛三大中国教派的神明,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成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它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之魂。

站在关帝庙前,我敢断言,这是大西北独一无二的与菩提树相伴的一座庙宇。据专家考证,崇信的这棵菩提树乃渭河以北仅有的一棵,树龄达余年,恰为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据考证与考察,中国原来并没有菩提树,它最初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被引进的。据史籍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年),僧人智药三藏大师从西竺国(印度)带回菩提树,并亲手种植于广州王园寺(后来该寺改名为光孝寺)。从那以后,中国才开始有了菩提树,并在南方各省区寺庙中广为传播。广州海幛寺还有3株多年树龄的古菩提树。

岁月如水,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

无疑,这座关帝庙是幸运的,有这样的神树为伴,自豪的不仅是这座庙里的“武圣人”,还有在这里栖息的村民们。

沿着断裂的水泥台阶下去,是一个圆形的平台,中间一截半人高的明显有火烧痕迹的树身站在草丛中。两侧台阶的中间,一个石碑上书“菩提树”三字,告诉人们,这里,就是这棵神树的栖息地。

老吴说,这就是人们顶礼膜拜的神树的残留树身。

在这里割草的一个老乡说,前些年这棵树还郁郁葱葱地,样子怪异但却神奇,叶子茂盛。掰下一枚叶柄,叶柄的柄头截面外轮廓,像极了一张猴子的脸型。问及这棵神树是怎么死的,老乡摇摇头,说谁也说不上它是哪一天死亡的,而且,谁也说不清这截残留的树身上的火烧痕迹,到底是天灾电击,还是人为火烧,更或是神灵收回上天。一切就如一个迷一样,让村民们说不清道不明,就如当初这棵树不可能在西北穷山僻壤的干涸黄土塬上扎根一样,一切都成了传说。

难道,这棵神树就这样死了?

佛家认为,生死事大,生死无常,但死只是一期生命的转折,是借假修真的道具,它意味着此期生命的终结,却昭示着另一期生命的开始。

既然是神树,就不会永远的死去!

顺着老乡的手指,在这个小圆台的西北方向,离这棵老树身不足二十米处的土坎下,一个球形的直径约六七米的树冠,像一颗太阳一样,照亮了我们刚才内心里的抑郁。

这是一棵新的菩提树!

问及这棵菩提树是谁栽的?老乡又摇摇头,说不知道。问及是啥时间发现有这棵树苗的?老乡还是摇摇头。他说,当时,当人们发现老树死了的时候,全村人都伤心到了极点。但是,当有一天,有人发现这棵小树的时候,已经是半人高了。

当我手握住树身的时候,感觉它已经有碗口粗了。

想摘一枚叶子,看一看叶柄的根部外轮廓,是否有猴子的脸型。思忖再三,没有敢摘。我曾经在资料上看到,中国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览馆内至今陈列着四片菩提树叶,据说就是从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上采摘下来的,所以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倍加珍惜。年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带来一株从这棵树上取下的枝条培育成的小树苗,赠送给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以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虽然这棵树不是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但在大西北这样珍贵的树种实属罕见,所以也不是随便可以采摘的。至于叶柄的外轮廓有没有猴子脸,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这里,菩提树依然存在。而且,把位置的记录改写成向西北再进二十米的纬度。

撩一枚叶子在手心,一根叶柄上,有手指长的纺锤形的七片叶子,像一片蒲扇一样。我的心里一悚,这不就是七叶树吗?

七叶树,又叫梭椤树,它也来自佛国印度,对我们陇东来说,也算是稀有神奇的树木了。

问老乡,这棵小树和死去的老树一样吗?老乡思忖再三,说可能一样着,因为大家都说是同一个树种,都是菩提树。

我没有对这位老乡说这棵新树不是菩提树,我不想打破他心中的那种对神树的神秘感和虔诚的崇拜感。也许,这是老树衍生的新苗,也许,它是树种的变异。但不变的,是人们心中的那种对菩提的神秘和崇拜。

在当地人心里,这棵神树还好好的活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西去有如来,如来在我心。

这样说来,人们呼朋唤友的前来一睹菩提神树的风采,其实真的不是为了看树,而是寻找一种生命的轮回、人生的真谛。这样说来,菩提树其实就在每个朝拜者的心里,这棵新树,只不过是佛家生命轮回的一个再现罢了。

正因为这样,这里的村民是幸运的,他们与神圣为伴,这里才山清水秀,也才人杰地灵。

二、一个美丽的传说

黄花塬有两个含义。

一个,是人们对崇信县黄花乡所在地的黄土高原塬面的总称。它居于汭河和黑河相夹的沟壑山塬,山大沟深,具有典型的陇东地貌特点。

另外一个,黄花塬是黄花乡所在的一个村的名字。

问及为啥叫黄花塬?因为什么扯上黄花的?

在路边一个小商店纳凉的人群里,几个老者七嘴八舌地讲述,才让我明白了一切。

这里,曾经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当年,唐僧西天取经,孙悟空和猪八戒驾祥云路过这里给师傅寻找吃的东西,却看到这里的山岭上一片灿黄。两人好奇,降下云头一看,原来这里的山岭上一片片灿黄的东西,却是漫山遍野的黄花。

黄花,又名金针,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的花蕾,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核黄素及磷、铁等矿物元素,是席上珍品,具有清炎、清热、止血、利尿、通乳、健胃等辅助疗效。这里气候干燥,光照充足,所产黄花色泽金黄,花棒粗壮,肉质肥嫩,难怪当地黄花以色泽鲜亮、食味别致、香气馥郁、肉头肥厚而最为闻名。

却说孙悟空和猪八戒一看这漫山遍野的黄花,惊呼不已,却惊动了在此采摘黄花的黄花女。黄花女二八及笄,人面桃花,裙裾飘飘,手提竹篮,袅袅行走于黄花之间。素手白嫩,指尖如新笋,胳膊赛莲藕,香肩滑顺,酥胸微露,一点红唇送香气,半点莲步踏艳波……猪八戒看到这一切,魂飞魄散,急忙上前搭讪。

黄花女和母亲久居深山,看到来人,内心一热。但见孙悟空猴头狗腮,却喜猪八戒憨实可爱,不由秋波暗送。猪八戒一看有门,高兴地连蹦带跳,赶忙上前接过黄花女的竹篮。一看竹篮的提手把黄花女的胳膊勒了一道红印,就捧起她的小手,急忙对着她胳膊上的红印呵气,爱怜之情溢于言表。正当两人勾肩搭背之时,却不料听得一声断喝,“哪里来的蟊贼,竟敢对小女动手动脚?”猪八戒一听,吓的急忙放手,篮子里的黄花掉了一地。

原来是黄花女的母亲来了。

孙悟空一看这架势,急忙拽起猪八戒,腾云驾雾地跑了。只听得云端猪八戒还在喊叫:“黄花女,你等着,等俺老猪取经归来的时候,前来迎娶你当俺老猪的媳妇……”

刚走不远,猪八戒却想起问及此地的地名了,就又转身在云端吆喝。“黄花女,此地叫什么名字?快告诉我,我老猪取经返回的时候好找你……”

只听得一声娇柔的声音传上云端。

“此地名叫黄花塬……”

就这样依依惜别,一路上,猪八戒心里一直惦念着黄花女,就直怪孙悟空坏了自己的好事。

取经成功,归了正果,归途中路过这里的时候,猪八戒央求孙悟空一块下云端看望一下黄花女。

“夯货,只要你不再有邪念的话,我就带你下去看看……”孙悟空背对唐僧,悄悄地对猪八戒说。

“嗯……嗯……看看,我只是看看……”猪八戒哼哧着说。

天上一天,山中一年。当他们再次找见黄花女的时候,黄花女已经和山里的一个打柴的小伙子结婚了。少妇风韵,袅袅娜娜,莲步轻移,香唇微启,还是看得猪八戒心惊肉跳。孙悟空不管这些,侧卧在黄花地,打了一个小盹。却不料把在佛祖那里藏于耳中的一粒菩提籽落在了这里。

后来,当他们离开后,这粒菩提籽在山川大地的孕育下,加上孙悟空在耳朵中的体温孵化,不几天就发芽出苗了。

黄花塬从此有了菩提树,菩提树的叶柄上的猴脸外廓就是孙悟空。

黄花女的传说,像一朵美丽的黄花,在黄花塬上人们的茶余饭后,亘古不休。

如今正是黄花盛开的季节,当车子行驶在黄花塬的村村落落的水泥道路上的时候,随处可见的黄花,还有漫山遍野的山杏,一样黄灿灿的惹人喜爱。偶尔一两个采摘黄花的村姑,都让人觉得,这个美丽的传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这里,一个个村姑,姣好的面容,都是传说中的黄花女。我有理由相信,这个美丽的传说,就是黄花塬上人们不倒的精神支柱。

如果真有孙悟空和猪八戒,如今这漫山遍野的绿色,还有点缀其间黄花和杏子成熟的杏黄色,一样也会引得他们降下云端,把如今美丽的黄花塬的景色看个够。

而谁,又会是最美的黄花女哩?

三、三个英雄的少年

年2月9日(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达茂旗草原的蒙古族姐妹龙梅和玉荣为生产队放羊时遭遇暴风雪,为了不使生产队的羊群遭到损失,两人顶风冒雪追赶羊群,直到在雪地里晕倒冻伤,后二人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截肢。她们的英雄事迹后来在中国内地广泛传扬,因此两人被誉为“草原英雄小姐妹”。

时隔四年,年的7月21日,崇信县黄花塬村的三位少年李万宝、陈东惠、李拴锁,因为当年的《甘肃日报》、甘肃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专题报道而享誉全国,成为与之齐名的英雄人物。

一位老乡的叙述,把我们大家带入到了那个狂风暴雨的下午。

那天,李万宝、陈东惠、李拴锁三位红小兵吃罢午饭,吆着羊群,到离村三里地的暖泉沟去放牧。不一会儿,晴空突然飞起一片乌云,顿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夹杂着冰雹铺天盖地而来。

雷声和暴雨惊呆了羊群,一百多只羊在沟底挤成一团,任凭三个孩子吆三喝四,也不移动一下。眼看羊群就要被沟脑下来的洪水卷走,他们连跳带溜地奔向沟底的羊群,面对怒吼咆哮的山洪,他们不畏艰险,抗洪流,战激浪,奋力从洪水中抢救出了九十六只羊,攀上了暖泉沟的斜坡。但是一数羊只,还有四十二只羊没有上来。“集体的羊一只也不能丢!”他们又回身冲入洪流,在继续抢救沟底的羊只时,被暴涨的洪水无情地卷走了……

突如其来的暴雨把忙碌了整一天的村民惊懵了,当他们回过神来时发现放羊的三个孩子还没回家,便疾呼着冲进雨幕,朝村南的暖泉沟方向奔去。当时全队上百名男女老少顺着沟沿边坡往下寻找,直到天黑后在赤城公社水磨大队枣洼生产队的河滩上找到了三个孩子的尸体和一些被洪水呛死的羊只。那一夜,人们的呼唤声、哭喊声不绝,整个黄花塬沉浸在极其悲痛欲绝的氛围之中。

据老乡讲,说当在深夜,打着手电找见孩子们的时候,他们都赤条条地,身上的衣服都被洪水冲刷掉了。由于当晚道路泥泞,第二天天亮后才用架子车把三个孩子拉回来。

最早是把三个孩子埋在山洼里各自家的自留田里的。

后来,甘肃通用教材第六册选编了一篇课文,题目叫《英雄的红小兵》,我当年就是读着这篇课文上完三年级的。如今当踏着这篇小英雄鲜血染红的大地,这里到处郁郁葱葱,到处生机勃勃。说起当年的三位小英雄,人们已经没有了当时的悲哀,更多的是挂在脸上的自豪和骄傲。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居仁和小英雄陈东惠的同族、时任黄花塬社的粮干陈宗贤向我们描述了小英雄的事迹见诸报端后,黄花塬村学习小英雄的空前盛况。

他们说,当时他们正值青年,目睹了这件事情的所有过程。尤其是这件事情发生后,崇信县业余剧作家高延仁将三位小英雄的事迹编写成眉户剧小演唱,分别由黄花塬大队业余宣传队和县文艺宣传队排练演出。平凉地区剧作家黎廷刚、张世元编写的大型话剧《毛主席的红小兵》,由水天达执导,平凉地区秦剧团、文工团联合组织三十多名演职人员住在黄花塬大队体验生活,排练演出近两个月。前两场演出吸引来十里八乡上万名群众观看,盛况空前,史无前例。黄花塬大队在一年多时间内,先后接待了一百多个省内外党、政、军、学、商慰问、演出团体,家家住人,户户管饭,实属罕见。三位小英雄的父亲也分别应邀出席了省、地、县各类庆典活动,受到当时在职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后来黄花塬大队还将三位小英雄的坟墓从山坡搬迁到小学附近的空地上,栽上了松柏和花草,县革委会树了墓碑,平凉地区革委会拨专款修建了纪念室,制作悬挂了宣传版画,陈列了小英雄的遗物,供群众学习参观。

当我们在一位老乡的带领下,找到三位小英雄的墓地,要不是他拨开一圈大树下的荒草和缠绕的荆棘,谁也不会相信,小英雄的墓地会在老村里的农舍中心位置,不由人感慨当时人们对小英雄的无比抬爱。谁都知道,陇东这个地方,不足成年的人殁了,是不会正式办丧事,甚至,连坟堆也没有。更加年小的亡者,丢在深山的沟里,也是常事。

仔细寻找,当年的简易墓碑已经不见了,只剩三个并排而存的小土堆,还有土堆前的碑子基座的残留砖片。后面是一个和路边随处可见的宣传碑一样的砖砌石碑,中间白灰的墙面上,没有字。

三位小英雄,就这样在这里静静地躺了四十七年,他们的坟墓和我们崇信所有人的祖坟一样,简陋,朴实。

如今的那个当年的纪念室,已经是岌岌可危,屋顶一个大洞,屋里还有改革开放后大办地毯厂搞经济的破旧设备。

一切,和周围已经近乎遗弃的老村一样,让人觉得是那么平常。一如所有的英雄一样,虽然死的伟大,但却活的平凡。

当我们乘车来到黄花塬的新农村,早阳沟的建设焕然一新。

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个上千平米的广场。

麦黄季节,水泥道路上,到处都是晾晒的小麦。今年的一场连阴雨,让丰收在望的村民伤心欲绝。黄橙橙的一片片麦田,被雨水锈蚀成了黑色,发出了鹅黄的麦芽。

老支书腋下夹着一沓文件,遇见我们一行,热情的握手接待。他已经无数次的接待了来访的客人。认识的,不认识的,到这里来,都是奔着小英雄而来的。

他说,最近,市上考察了一项种植牡丹和牡丹的项目,工业提炼精油。

他正在挨家齐户的找村民签订种植合同。

“难度大吗?村民能接受这个新事物吗?”我问。

“呵呵,问题不大。如今党在群众中有威望,党说干啥老百姓就干啥。再说今年的麦子绝收这个事例,充分证实了靠天吃饭的艰难。我们一旦项目成功的话,建大棚,引水渠,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问题不会久远……”

顺着老支书的手指,一片片麦收后的麦茬地,都在老支书的宏伟计划里面。

听着老支书的前景展望,我憧憬着牡丹种植的美好景象。那时,整个黄花塬将会是一个什么颜色的山山岭岭?

那时的黄花塬,除了鲜艳的杏黄和黄花,游走在期间采摘的,将不再是黄花女,还会有蓝花女,红花女……

那时,黄花塬将是另外一个五彩斑斓的山岭。

猪八戒本来就是花心大萝卜,谁能断言,他会看上哪个风姿绰约的黄花女?

看着广场草丛里石碑上的刻字“三位小英雄纪念广场”,让人的心头为之一热。矗立在广场中央的大理石纪念碑,三位小英雄的人物石雕和脚下的羊群画面,惟妙惟肖。石碑背面是课文《毛主席的红小兵》一文的全文。站在这里,读着着当年曾经能背诵的文章,内心里不由激情澎湃。

“老支书,为啥要把整个纪念广场建在这里?小英雄的家不是在老村里吗?”同行的人问老支书。

“呵呵,大多数人都搬迁到了这新村了,我们的想法,就是想把孩子们也接过来,让他们也住住咱这新农村啊!”

这样朴素地真理,就如这里朴素无华的村民一样。

离开广场,我们在陈宗贤的带领下,来到了当年小英雄们牺牲的暖泉沟边。放眼望去,沟两边绿树片片,大沟被绿色完全覆盖,看不到底。

我敢保证,这个时候,在老陈的描述下,同行的每个人的心里,都在上演着一幕幕不同版本的英雄故事。

老陈说,过去的暖泉沟,如今早更名为“英雄沟”了。

如此这般,小英雄,真的走进了每个村民的心里。

尾声

多半天的采访结束了,当我们要离开的时候,几个村民以为我们是啥领导,非要请我们看看村里新修的水泥路。在赞扬的时候,不忘指指点点,诉说着对村里工作的建议。

我知道,黄花塬如今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就是这群具有高度主人翁思想的村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一步步踏上辉煌的。

当车子在公路上行驶而过的时候,两边金黄色的杏子笑嘻嘻的和我们招手。

杏林里的一户“农家乐”招牌,还有小路两侧杏树上黄橙橙的杏子,错落有致悬挂的大红灯笼,让我们驻足观望。

是该吃饭了。

车子沿着林间小路开进去,“杏林人家”里,绿树掩映,灯笼高悬,小径清幽,一派农舍景象。

最令人新鲜的是,屋舍的后面就是深沟陡洼,铁丝栅栏围圈的范围内,几千只土鸡,或引吭高歌,或在草丛里静卧休息,或三五只头对头做开会状……

杏林里,树与树的间隙,一块平地,铺上水泥板,搭起绿色的帐篷伞,伸手就可摘到杏子。小菜园里,黄瓜、豆角、西葫芦、生菜……应有尽有。

阴翳蔽日的杏林里,三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迈着整齐的步伐,嘻嘻哈哈的迎面而来。

“快拍,三位小英雄!”同行的老于一声提醒,记者老吴赶紧打开相机,对着三个孩子,跟踪拍摄。

正当我们吃着菜园里摘下的黄瓜菜和地里的野菜,赞赏着细长面的悠长和芳香的时候,黄花塬上有名的女支书,带着几名外地的客商前来参观。从他们的言谈中可知,走在前边的那个老板,想在黄花塬上承包山洼搞经济开发。

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如今真的是日新月异。

黄花乡的党委书记张志强和乡长秦军海对我们说,我们黄花人不能老躺在小英雄的光环中沾沾自喜。神奇的菩提树死了又活,但我们不期冀菩提树开花结果,我们盼望的是,黄花塬的黄花和杏树年年花开,我们更期颐牡丹种植园区的牡丹花开朵朵,那时的黄花塬,将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那个时候,黄花塬的人们,个个都是英雄!

是啊,如此说来,菩提树的真假和有无,真的不重要,小英雄的故事也早已经成了过去,成了催人奋进的号角。唯有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才是不老的话题和真正的英雄。

这,也许就是神树给黄花塬人们带来的“大彻大悟”。

年7月6日

业务业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aguopaguoa.com/ppzx/66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